作者:絲山秋子
譯者: 陳系美
出版社:大田
出版日:2009年07月10日
【本書內容】:
本書由五篇短篇小說組成,第一篇為「尼特族」,也是本次讀書心得的主題。作者用第一人的口吻,描述『她』與『吉米』的故事,做為貫串本篇短篇小說的主軸。此書是絲山秋子最具震撼力的短篇小說集,他揭露了尼特族崩壞、變形的心理層面與生活,讀來令人心驚。
【讀後心得】:
閱讀完本書之後心中超級震撼,一直以來,我的想法總是存在著每天都該過的積極且有意義的想法,在求學時,就是應該努力念書;而畢業後,就是該找一份工作。總之,就是不應該讓自己陷入「無所事事」的狀態。然而,在書店看到了這本書,
書背的簡介吸引著我的目光:
「會有人愛像寄生蟲的這個我嗎?會有誰需要我嗎?
有的時候,會有人想起我嗎?
人生是否一定要有目標?
依附著別人像寄生蟲一樣活下去難道不行?
別人叫我尼特族,說我比御宅族、繭居族還墮落。
我不是墮落,我只是放棄了某些東西。
放棄了成就、放棄了財富,放棄了尊嚴、
放棄了自己,放棄了未來……。」
本書第一篇短篇小說-「尼特族」。書中的吉米是個沒有固定工作且也不想工作的人。
吉米每天關在房裡,過著被逼債和催繳水電費的生活。吃飯則是一個禮拜三餐。
第一餐是什麼料都沒放的泡麵,接下來兩餐是只有調味料的炒飯。沒飯吃的日子就喝自來水。
熟焙粗茶還有一些。香菸早就沒了,連菸蒂都沒了。
吉米被摒除在所有權利之外,雖然身體健康但沒工作,也不想工作。
吉米非常清楚自己無法獲得社會的援助,接受別人的援助也覺得過意不去。
也就是說,吉米是現在時下所稱的「尼特族」。
想不到這世界上居然有種生活方式的人,不工作、不求學、沒有事情做,每天都過著繭居的生活,雖然不追求物質生活,但是總是空轉自己生命。真是打破我舊有的刻板印象。書中的「吉米」,和資料所稱的尼特族特質相近,擁有工作能力,卻因為與某些因素而不願意工作。 尼特族可能衍生許多社會問題,由於尼特族依附家人且不就業,除了本身沒有自行謀生能力外,也造成家人的負擔;而家人的生活供應,並不能長久養到生命結束那天,會加速家庭經濟的危機。
當不就業的人口增加,社會上要救濟的人數也會相對增加,整個社會經濟曲線亦會呈現向下的趨勢。家庭氣氛也會連帶受影響,成天不做事的尼特族賴在家中,家人會擔心自己兒女的未來,除非是有錢人,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養活下一代;不然,多數家庭會產生爭吵,家庭不美滿,人的心理也會有改變。
亦可能出現貧窮的情形,會讓社會上的犯罪率增加,偷竊搶劫的行為處處可見,造成治安不良的情形,因而破壞了社會秩序。
在维基百科搜索尼特族這個詞彙,對於尼特族有以下的相關資訊:
尼特族(NEET)全稱是:「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, Education or Training」。最早使用於英國,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;它是指一些不升學、不就業、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,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。在英國,尼特族指的是16~18歲年輕族群;在日本,則指的是15~34歲年輕族群。在香港則稱之為雙失青年(失學兼失業的青年);在美國稱為歸巢族(Boomerang Kids),意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,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;在中國大陸被稱為啃老族,靠啃食父母財產生活;在台灣則被常稱為米蟲,早期也有人戲稱其為家裡蹲。
尼特族的特性可分為四類分別是眼高手低型、喪失自信型、自閉型 和 家庭溺愛型。
「眼高手低型」-對於自己的現實工作有著超出能力的待遇要求,導致好的工作找 不到,差的工作又不願意做。
「喪失自信型」-因工作經驗失敗,對往後就業心存挫折,信心遭受打擊,不敢再面對就業。
「自閉型」-從小與社會接觸環境自然隔閡造成。
「家庭溺愛型」-從小受到家人的期待,升學只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,擁有學歷卻不替自己將來打算,遂成米蟲的心態。
目前,尼特族是世界性的社會問題。主要在發達國家和經濟高增長、生活素質高的國家和地區的青年階層中產生。高等教育的普及化,大學畢業人數逐漸增加,因為高學歷的心態以及受到近年經濟不景氣的影響,有不少人求職困難四處碰壁,也不願低就高勞動低薪資的工作,造成心理受挫或不平衡。
根據學者估計,全台有四十二萬尼特族,不就業,家裡蹲,監察院長王建煊昨天也曾強調,這是相當嚴肅的社會課題,父母過於溺愛孩子,對雙方都造成傷害,奉勸尼特族的爸媽不要怨天尤人,鼓勵孩子出去工作。
作者雖然沒有直接點明尼特族可能造成的社會問題,但是在他的書中,卻可隱約感絕到作者藉由本短篇小說預告「尼特族」可能是目前或將來可能引發社會問題的根源。雖然人都有選擇工作與否的自由,然而在自由的背後是否是正確,也有待我們仔細的思考。
留言列表